邓小平是如何打好“转型牌”的?【亚克力有机玻璃制品厂】
企业转型,就本质而言,就是一个“向死而生”的过程。“邓式转型”非常生动地体现了存量与增量的辩证法。“自杀”是一次有技巧的重生,“杀”本身不是目的,而是生的手段。
很多企业都在学转型,但是人人都觉得好难,越大的企业越难,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是,“不转型等死,去转型找死”。怎么走出死局,可以学学邓小平。
1978年底,74岁的邓小平重新回到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央,那时,他手上抓到的是一副烂牌。
此刻的中国,体量可谓不小,十多亿的人口、数十万家企业,但是,无论产业结构还是组织动力,都僵化低效,亟待一次重大的转型运动。
邓小平一开始的办法是激活存量。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完后,他立即派谷牧游说欧美,自己则亲自飞赴日本和新加坡,试图说服发达国家的企业财团参与中国的产业建设,当时的想法是,端出120个大型项目,让外资参与投资建设,以此再造产业格局,对内,则于1979年初推行国有企业自主权落实的试点改革。【亚克力有机玻璃制品厂】
这个办法看上去很美,但是一到落实,就碰得一鼻子灰。数十个大型国际公司的考察团潮水般地涌进来,又潮水般地离开,因为产业基础和消费能力都太薄弱了,几乎无法实现对接。而国企的自主权改革也磕磕绊绊,成效乏善可陈。
百般无奈之下,邓小平迅速转换思路,在增量上下功夫。
增量分两个部分:
一是内部增量,即鼓动民间创业,放任乡镇企业的活跃,甚至不惜放弃管制边界,默许种种的突破现有法制的创新性行为,由此形成了“村村点烟,乡乡冒火”的失控景象,到1988年,乡镇企业的数量及盈利已双双超过国有企业,成为“半壁江山”。
二是外部增量,即开辟四大特区和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,尝试“三来一补”的政策,对外资实行颇有争议的超国民待遇,大量的中小外资企业成为产业迭代的新血液。
在这一时期,邓小平讲过很多名言,比如“不管白猫黑猫,抓住老鼠就是好猫”“胆子大一点,步子快一点”“错了不要紧,重头再来过”,这些话都是针对增量领域的改革说的,俨然一付以KPI为唯一目标的实用主义治理哲学。
而在存量领域,邓小平的策略则要保守得多。国有企业的自主权落实及承包制改革都非常小心翼翼,就连“企业是厂长说了算还是书记说了算”这个问题,就足足讨论了十多年。80年代末,国内经济学界提出了很多私有化、股份化的国企改革思路,都没有得到全国性的推广实践。甚至一直到今天,国企改革的市场化路径仍然模糊不清。【亚克力有机玻璃制品厂】
这样的改革策略,也许不够彻底,但是却起到了很奇妙的效果。
以民营资本和外资为主力的“增量军团”成为了经济转型的主流力量,他们在极其广阔的产业领域大放异彩,重构了中国经济的格局,形成了新的生产力和增长点。以国有企业为主力的“存量军团”则在外延式的经济扩张运动中,在资本市场和产业上游领域分享了发展的红利。
邓小平也许是百年经济变革史上最著名的实用主义大师,他的“邓式转型”,在理论上很难精确地定义,甚至被认为是短暂性的,然而,就实效而言,却非常生动地体现了存量与增量的辩证法,对当今所有陷入转型困局的传统企业家们,至少有四点重要的启迪。
其一,动存量要谨慎,促增量要大胆。
如同国有经济体系是中国的基本盘一样,对于所有转型企业来说,现有的产业状态是维持企业存在的利益基础,对之进行的手术一定要非常谨慎,如“捧水前行”,任何冒进式的变革都是不可取的。相对的,在增量部分,则可以突破现有的任何管理、行业乃至制度边界,鼓励一切大胆的颠覆与创新。
其二,存量换时间,增量拓空间,存量主消耗,增量主裂变。
对于传统企业而言,过往所有的存量都不是负资产,而是转型腾挪的重要资源,特别是企业家对一个行业的理解、技术掌握和资本积累,都是增量改革的前提,我们都应该像邓小平那样,有足够的耐心和韧劲,用时间换空间,在消耗中实现新裂变。【亚克力有机玻璃制品厂】
其三,在人才使用上,存量要发挥“老臣能量”,增量要激励80后、90后创业。
任何组织变革,首先是价值观和审美能力的变革,绝大部分的存量人才都很难在新的增量领域实现自我的基因再造,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知。转型的过程,其实也是企业人才结构调整的过程,如果处置不当,极容易引发企业内部的“人才地震”,因此,必须构筑新的管理和梯队,让两种人才在转型中都能够发挥各自的作用。
其四,存量与增量的交融互动,既是产业层面的,更是资本层面的。
企业创新的破坏性和不确定性,决定了转型的失控特征,一旦转型启动,谁也不知道变革的车轮将驶向何方,也不知道增量对存量的冲击及融合将达到怎样的程度,在这样的时候,资本是最合适的“胶溶剂”和“放大器”。当今中国的资本市场已经非常丰富,手段也日渐增多,所以,增量领域的股权设计和证券化,是转型成败的一个重要关键。
企业转型,就本质而言,就是一个“向死而生”的过程,张瑞敏说“自杀重生,他杀淘汰”,确有其理。“自杀”是一次有技巧的重生,“杀”本身不是目的,而是生的手段。